為便於同好對於《法制史研究》之整體內容能快速有所瞭解,僅將出版迄今之所有內容,依作者筆畫為序,全數臚列於此以為參考。如欲對論文之內容做進一步瞭解,請於「法制史研究」網頁中先行瀏覽摘要,如欲閱讀全文,請逕至授權之資料庫內進行搜尋(月旦法學知識庫,http://lawdata.com.tw/tw/journal_list.aspx?no=280),本網頁僅提供中、英文摘要及前四頁之內文以供試閱,並不提供全文內容,惠請予以見諒。
為便於同好對於《法制史研究》之整體內容能快速有所瞭解,僅將出版迄今之所有內容,依作者筆畫為序,全數臚列於此以為參考。如欲對論文之內容做進一步瞭解,請於「法制史研究」網頁中先行瀏覽摘要,如欲閱讀全文,請逕至授權之資料庫內進行搜尋(月旦法學知識庫,http://lawdata.com.tw/tw/journal_list.aspx?no=280),本網頁僅提供中、英文摘要及前四頁之內文以供試閱,並不提供全文內容,惠請予以見諒。
作者 | 篇名 | 文別 | 期數 |
陳登武 | 白居易〈百道判〉中的禮教思想 | 論著 | 第廿三期 |
陳登武 | 從唐臨《冥報記》看唐代地獄審判 | 論著 | 第六期 |
陳登武 | 從「音律」到「法律」──兼論荀子〈樂論〉與中國法思想的開展 | 論著 | 第廿七期 |
陳登武 | 論唐代地獄審判的法制意義--以〈佛說十王經〉為中心 | 論著 | 第三期 |
陳登武; 于曉雯 | 從北魏「費羊皮賣女案」說到中國古代的債務和人口買賣 | 論著 | 第九期 |
陳新宇 | 「分別民刑」考 ─ 以《大清現行刑律》之編纂為中心 | 研究討論 | 第十期 |
陳新宇 | 向左轉?向右轉?──董康與近代中國的法律改革 | 法制人物 | 第八期 |
陳新宇 | 清代的法律方法論──以《刑案彙覽三編》中心的論證 | 論著 | 第六期 |
陳新宇 | 李貴連著《近代中國法制與法學》評介 | 書評 | 第四期 |
陳煜 | 論《大清律例》與各部院則例的銜接 | 論著 | 第二十九期 |
陳熙遠 | 清代中央繫獄諸神考 | 論著 | 第三十三期 |
陳銳 | 唐代判詞中的法意、修辭與邏輯──以《文苑英華‧刑獄門》為中心的考察 | 論著 | 第廿一期 |
陳頤 | 《法律大辭典》編纂所見1930 年代 前期法律界的交往 | 人與書 | 第廿八期 |
陳韻如 | 2003年台灣法律史學界回顧 | 評析 | 第四期 |
陳麗君 | 幻與奇──《新民公案》、《居官公案》的法律書寫 | 研究討論 | 第廿二期 |
陳麗君 | 「新文類」乎?──余象斗的明代公案研究 | 論著 | 第二十期 |
陳麗君 | 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正義詩學 | 論著 | 第十一期 |
陶 安 | 法典與法律之間──近代法學給中國法律史帶來的影響 | 研究討論 | 第五期 |
陶 安 | 殊死考 | 論著 | 第十期 |
陶安 | 秦漢法律史料商榷幾則 | 研究討論 | 第十九期 |
陶安 | 復作考──《漢書》刑法志文帝改革詔新解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四期 |
鹿智鈞 | 風俗與法律──以清朝之「安科禮」為討論中心 | 論著 | 第三十六期 |
傅廣宇 | 法律史與法釋義學──以德國民法為考察對象 | 研究討論 | 第十九期 |
富谷至; 周東平譯 | 前近代中國的死刑論綱 | 研究討論 | 第十四期 |
彭麗華 | 唐〈營繕令〉形成史論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八期 |
曾建元 | 臺灣制憲運動的回顧與展望──以民主進步黨為中心 | 論著 | 第廿五期 |
曾建元; 陳佩琦 | 吳經熊與何姆斯的心靈對話──《吳經熊與何姆斯論對價理論》 | 研究討論 | 第十期 |
曾建元;楊湘鈞 | 馬漢寶──融貫中西法律文化的篤行者 | 法制人物 | 第六期 |
曾美芳 | 在嚴懲與慎刑之間: 明代〈監守盜〉律的司法難題 | 論著 | 第三十七期 |
游逸飛 | 如何「閱讀」秦漢隨葬法律?──以張家山漢簡《二年律令》為例 | 論著 | 第廿六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