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便於同好對於《法制史研究》之整體內容能快速有所瞭解,僅將出版迄今之所有內容,依作者筆畫為序,全數臚列於此以為參考。如欲對論文之內容做進一步瞭解,請於「法制史研究」網頁中先行瀏覽摘要,如欲閱讀全文,請逕至授權之資料庫內進行搜尋(月旦法學知識庫,http://lawdata.com.tw/tw/journal_list.aspx?no=280),本網頁僅提供中、英文摘要及前四頁之內文以供試閱,並不提供全文內容,惠請予以見諒。
為便於同好對於《法制史研究》之整體內容能快速有所瞭解,僅將出版迄今之所有內容,依作者筆畫為序,全數臚列於此以為參考。如欲對論文之內容做進一步瞭解,請於「法制史研究」網頁中先行瀏覽摘要,如欲閱讀全文,請逕至授權之資料庫內進行搜尋(月旦法學知識庫,http://lawdata.com.tw/tw/journal_list.aspx?no=280),本網頁僅提供中、英文摘要及前四頁之內文以供試閱,並不提供全文內容,惠請予以見諒。
作者 | 篇名 | 文別 | 期數 |
寺田浩明著;張登凱譯 | 自理與解審之間──清代州縣層級中的命案處理實況 | 論著 | 第廿六期 |
朱浤源 | 辛亥革命衝擊中華政法文化的中西歷史內涵 | 論著 | 第廿四期 |
朱浤源 | 辛亥革命與三學到臺灣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八期 |
江玉林 | 人格尊嚴與徐復觀的民主政治思想 | 論著 | 第卅一期 |
江玉林 | 近代初期教派化運動與神聖羅馬帝國國家法學 | 論著 | 第十五期 |
江玉林 | 劍、暴力與法律──從利維坦的圖像談起 | 研究討論 | 第十二期 |
江玉林 | 製作守法公民──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 | 研究討論 | 第廿一期 |
江玉林 | 司法圖騰與法律意識的繼受──在正義女神與包青天相遇之後 | 研究討論 | 第九期 |
江玉林 | 原鄉與殖民認同──陳澄波「送役圖」與「慶祝日」畫作意象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六期 |
江玉林 | 木刻敘事與控訴二二八──再現黃榮燦〈恐怖的檢查〉 | 論著 | 第廿八期 |
江存孝 | 清代後期殺死姦夫條例的改正及其法理 | 論著 | 第三十四期 |
江存孝 | 清代前期「殺死姦夫」條的規定及其裁判實態 | 論著 | 第卅一期 |
江存孝 | 清代人命案件檢驗系統的形成、運作與實效 | 論著 | 第十九期 |
江存孝 | 江庸的法律思想與中國法制近代化 | 法制人物 | 第二十期 |
江照信 | 由沈家本到謝冠生—對清末新政以來司法史( 1901-1971)的再思考 | 研究討論 | 第三十八期(可全文下載) |
江照信 | 中國法律「看不見中國」──居正與三十年代變法 | 論著 | 第十四期 |
江照信 | 汪楫寶與民國司法志 | 法制人物 | 第廿一期 |
江照信 | 民國沒有反沈派:立憲派司法與辛亥派司法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四期 |
西英昭 | 中華民國法制史研究會經緯──資料的整理與介紹 | 書評 | 第十一期 |
西英昭 | 日本之中國近代法史研究概況 | 學界動向 | 第二期 |
吳佩林 | 清季官代書研究 ─ 以《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》為中心的考察 | 研究討論 | 第十一期 |
吳佩林 | 三十年來的清代法律史研究──側重於中國大陸地方法律史 | 研究討論 | 第廿四期 |
吳奇浩 | 契約文書之解讀暨其史料價值:評潘英海編著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道卡斯古契文書圖文冊》 | 書評 | 第八期 |
吳欣哲 | 「滿洲國」司法制度的建立與實踐──一段殖民史的側寫 | 論著 | 第六期 |
吳海傑 | 一場改革,不同地方,多種可能──評介徐小群,Trial of Modernity: Judici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China, 1901-1937 | 書評 | 第十五期 |
吳景傑 | 傳統中國「拾得遺失物」行為法律規範諸問題 | 研究討論 | 第三十期 |
吳豪人 | 成吉思汗的子裔如何廢除死刑 ──蒙古廢除死刑的法律社會學觀察 | 論著 | 第廿七期 |
吳饒竹 | 命債必償:清代謀毆與謀殺共犯歸責的機理 | 論著 | 第三十七期 |
吳歡 | 「形散」與「神聚」 ──民初平政院行政訴訟裁決書再探 | 論著 | 第卅一期 |
巫仁恕 | 明代的司法與社會--從明人文集中的盼牘談起 | 論著 | 第二期 |